中新四川網7月6日電 (楊勇 陳正 梁明)新建的樓房、整潔的村道、各種方便村民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……7月6日,記者走進四川綿陽市涪城區萬和村,處處充滿和諧繁榮的美麗新村讓記者眼前一亮。
綿陽市涪城區楊家鎮萬和村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,曾經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僅8000元,人均年純收入不足3000元。2009年,村里通過引入四川鴻宇集團,流轉土地并建立起“公司+基地+市場”發展模式,實現了一、三產業互動發展。
“我一分錢沒掏,就住上這90平方米的新房,還得到十幾萬元的房屋拆遷補償款。”在村民文大金家,記者看到,房屋寬敞明亮,地磚、墻紙、家具家電和城里人的房間并無二致。文大金笑著對記者說,自從村里引入龍頭企業后,采用統規自建和統規統建的辦法,墊資1.5億元拆遷并修建了“萬和印象”新村,幫村民們蓋起了新樓房。
村支書譚方賢說:“以前沒有統一居住時,一家一戶距離較遠,無法享受現代化設施的便利。如今村民們集中居住在統一規劃的‘萬和印象’新村,自來水、天然氣管道和網線全部接到家家戶戶。”
據介紹,企業還完幫村民建成了通村進社入院的道路,加寬了塘汛到楊家的道路、擴建二環路入口,修建了溝渠和居民小區污水處理系統,完善了村里的基礎設施。現在,萬和村還配套建設了便民大廳、警務室、超市、農民培訓中心、黨員電教中心、老年活動中心、村醫務室、幼兒園、計生室、廣播室、農民讀書室、道德講堂等設施,各種方便村民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。
“在葡萄園基地上班,跟城里工人一樣,8小時按時上下班,從年初到現在,給葡萄蓋薄膜棚、蓋地膜、修枝、疏果、施肥,一直到采摘都有活做……”在村上的葡萄園基地,村民楊天玉正在修剪整理葡萄。
今年71歲的楊天玉,家里土地流轉后,他就成了這個現代農業基地的“農業工人”。每天一早,楊大爺就趕到家對面的葡萄園基地上班。“我在這里上班6年了,每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。”楊大爺說,家里5畝田和5畝地,全部由村里“打包”流轉租賃給了葡萄園基地經營,一年租金就有7000元。如今,不少村民都像楊天玉這樣先流轉土地坐收租金,再在家門口打工掙錢。
譚方賢介紹,萬和村離場鎮較遠、交通不便,十年九旱,有種無收。2009年初,村里引入了鴻宇集團,流轉三分之二的土地進行農業開發。企業采取“公司+基地+市場”的發展模式,流轉500畝土地建葡萄基地,投資1000余萬元建水果氣調庫,這樣可以錯開葡萄產季集中上市銷售時間,增加百姓收入。
除了村葡萄園基地外,鴻宇集團還在村上建起了“鑫港灣省級示范休閑農莊”。近年來全村基礎設施改善,生態環境優化,開展了以葡萄采摘、垂釣、游泳、自行車賽等為主題的游園活動。特別是煙花三月至葡萄成熟時節,踏青賞花、采摘葡萄的游客絡繹不絕,帶動了當地以休閑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,大幅度地增加農戶收益。
如今,全村形成了一村一品、農旅結合、規模經營的產業模式,種植葡萄500余畝,年收入2400余萬元。種植花卉苗圃1500畝,主要以桂花、銀杏、紫荊、芙蓉為主,村民就地務工年勞務收入人 轉載來源:http://www.sc.chinanews.com/news/2016/0706/0710323379.html?qq-pf-to=pcqq.group